2016/5/13 10:54:32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字体:】【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1、经过2015一年的大浪淘沙,2016年的服装行业寡头格局见下表。2014年中国服装市场规模达到2,673亿美元,较2013年的2,474亿美元增长8.04%,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服装零售消费额最大的国家。相较总量规模,中国人均服装支出仍处于较低水平,由2010年的96.7美元增长至2014年的186.4美元,复合增长率17.83%,保持了较快增长,但人均支出水平仍低于英国、美国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服装消费总的来说仍处于初级阶段。
从国内、外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的对比来看,也可得出类似结论。国内女装市场前三大企业Bestseller(Only、VEROMODA之母公司)、森马、美邦注合计占服装市场份额的3.6%左右。比较国际市场,美国女装市场前三大企业时尚休闲巨头GAP、琼斯和青少年服饰零售商AmericanEagleOutfitters,合计市场占有率为7.5%;欧洲女装市场前三大企业Inditex、H&M和Cofra(快时尚C&A品牌梦见小男孩拉屎的母公司),合计市场占有率为9.64%。我国品牌女装企业市场集中度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2015、2016年,随着宏观经济的持续走低,企业业绩天花板效应不断增强,行业内并购重组的速度在加快(对象不乏国际知名品牌)。要么做特大型企业,要么做小微型企业,中型企业受利润、规模、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大都面临被并购或者重组的命运,因此,服装行业的品牌格局呈现出哑铃型。
2、通过并购,一方面可以相对容易地获得技术和品牌效应,丰富自身产品线,甚至拓展国际业务;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新品牌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展在中国服装消费市场的份额。经过几年的转型调整,服装各细分行业都有企业龙头潜质,行业分化之势明显,而诸多服装企业现金储备充足,也为并购重组提供了丰厚的土壤。预计未来两年仍将是一个并购的期。
3、服装品牌的产品模式根据款式与数量的关系可分为四类:款少量少、款多量少、款多量多、款少量多。随着时代发展,服饰除了满足基本的保暖和装饰性需求外,更重要的是体现个人的时尚品味、个性和社会地位,因此产品的更新周期加快,价格、品质、款式设计的区隔度变大,存在大量的长尾、个性化需求,即“小而美”。
2015年,15个服装品类中,仅运动服的前十品牌市场综合占有率合计比上年略微提高0.1个百分点,其他品类的服装市场集中度均不及2014年,且不到40%。
能够快速满足消费需求和有效降低成本的短周期、小批量和多品种的生产模式已成为发展趋势。传统的订货模式是靠分销商,或者是代理商开订货会,把定单集中起来,再去生产,之后慢慢通过零售、门店的方式销出去。在互联网时代,基本成为C2B的订货模式,首单量不再那么重要,可能只有几百件,更多的是依靠翻单,以销售来决定翻单的数据。
4、服装电商已迈入移动时代,移动电商的渗透率还在进一步提升。从PC到移动,消费者的结构和行为特征都有明显的变化。服装行业移动端销售额迅猛增长,进入2015年以来,移动端成交额已占到总体行业销售额一半以上,移动端渗透率在2015年1月左右突破50%,时间点晚于食品、家电数码和美妆行业,但早于鞋包行业。服装业目前的移动渗透率在所有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5、服装行业作为时尚产业,是极为现实的,缺乏金援以及经营策略抵抗不了大,或是设计跟不上时代转变,很容易让品牌发展进入。在中国市场,设计师品牌面临着奢侈品牌年轻化、轻奢化以及快时尚的双重夹击,连产品定价平民化且有相当规模的袁冰的VISCAP维斯凯、吴青青的VLOV等都相继倒下。还有一大批规模更小的,倒闭得连消息都未曾传出的设计师品牌。因此,迫于开店成本,几乎所有国内设计师品牌的的唯一途径就是开通淘宝,与互联网对接。
设计师的涌现符合服装产业时尚小众化的发展趋势,他们热爱设计,有独特的美学见解、个性与表达方式。但大部分设计师缺乏商业经验和市场体验,无法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在渠道开拓、品牌运营管理以及品牌文化的打造培育方面都比较薄弱,成长能力较差。由于量少、缺乏市场影响力,在供应链环节更是相对弱势。未来只有找到合适的供应链伙伴,或依靠更专业的平台型公司、品牌管理公司,才能解决好设计以外的其他发展问题。
6、面辅料交易是服饰供应链能否顺利运转的源头,再加之其高频特性,是切入服饰供应链柔性的天然入口。国内成衣年消费额3.8万亿元,乘以面料成本中间数12%,国内面辅料交易市场规模约为4千亿元。而含打版、车鏠、特殊工艺、质检等多道工序在内的供应链规模超过1万亿元,覆盖的品牌零售规模超过2万亿元。品牌消费个性化和电商崛起带来的多款少量现象,使柔性生产成为服装企业的必然选择。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