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装置里,感受大型重工业机器轰鸣带来的震撼,看着夜色中灯火通明的炼塔,听着用户的,是我最大的喜悦和自豪。”工程建设有限公司(SEI)副总工程师吴雷说。
获得中国石化科技创新功勋奖这天,距吴雷50岁生日不到两个月。五十而知,吴雷对他的非常明确,就是用一生做好炼化装置设计工作。
“一个得99分的学生是个好学生,但做设计是不成的,做设计追求的是100分。”SEI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启业的一句,成为吴雷一生追求的高度。
在油田长大的吴雷从小喜欢闻油气味,加之父母都是石油大学老师,耳濡目染之下,石油在他内心扎下了根。考大学时,吴雷毫不犹豫地选择石油炼制专业。
1989年,22岁的吴雷从石油大学毕业,背着行李踏进设计院大门,开始了炼油化工设计生涯。
第一次出差,吴雷到武汉石化,参加中国石化引进美国S&W公司重油催化裂化装置的标定考核。前辈专家现场对技术细节的反复推敲,让这个青涩懵懂的少年意识到,自己与一名优秀工程设计人员的距离如此巨大。
吴雷暗下决心:“努力学习、钻研,尽快成为一名业务精通、经验丰富、富有责任心、拥有成就感的工艺装置设计师。”
大港油田炼油厂2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装置设计,是吴雷到设计院参与的第一个设计项目。装置规模虽小,但五脏俱全。尚未取得专业设计负责人资格的吴雷,并未袖手旁观,而是把自己当作一名专业设计师,严格按照要求,从编制计算书、画流程图学起,跑现场、问前辈,参与施工交底。当时没有电脑幻灯片,吴雷把施工交底和开工方案用毛笔写成,与施工人员、车间技术人员和工人交流。
之后,在山东广饶县化肥厂5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的设计过程中,吴雷成为装置第二负责人,从工艺计算、装置设计到配合施工,甚至到极具挑战的指导装置开工,他都全程参与,甚至负责。
1998年,吴雷和郭海一起去沈阳处理一起装置事故,连续奋战两个昼夜。回的火车上,大家疲惫不堪,沉沉入睡,吴雷却在灯光下,眼里布满血丝,反复推演装置数据。“装置问题解决了,但问题的根源还没找到。”吴雷说。
像建筑师希望打造一座城市地标一样,吴雷希望能设计出全新的炼油化工装置,为中国石化和中国的能源事业做贡献。
2000年,中国石化立项开展煤基、天然气基等非石油原料经甲醇生产乙烯、丙烯的S-MTO催化技术研发。立项之初,困难重重。甲醇制烯烃项目研发在国内外均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相关催化剂资料少,没有成熟工艺线,更没有工业装置。中国石化多个单位配合协作,联合攻关,从零开始。
2006年底,吴雷和他的团队开始参与该项目。吴雷消化吸收前期研究,同时发挥专长优势,将理论、设计、工艺三者结合,让理论最大化落地为现实工艺技术。在上海石化研究院、SEI、燕山石化的通力协作下,以吴雷为技术负责人的S-MTO攻关项目组用一年时间,完成中试装置的方案设计、工艺包编制、EPC总承包等工作。2007年11月,燕山石化100吨/日S-MTO中试装置建成并开车一次成功。
在燕化中试的基础上,中国石化决定在中原石化建设一套60万吨/年S-MTO工业示范装置。吴雷带领团队历时14个月,完成装置工艺包编制、可行性研究、基础设计、详细设计和EPC总承包工作,创S-MTO复杂工艺装置最短建设周期纪录。2011年8月,装置开车一次成功,各项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3年,该项目获得中国石化科技进步特等奖。
在催化热裂解领域(CPP),SEI积极配合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在CPP的技术攻关和工业化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2009年6月,世界第一套50万吨/年CPP工业示范装置在沈阳开车一次成功。2012年,该项目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吴雷还先后主持设计国内目前最大的中海油惠州48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装置,承担大型化70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研发课题……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石油和化工行业勘察设计大师、集团公司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荣誉接踵而来,吴雷非常低调,说功劳是大家的。
“年轻时待在办公室或家里喜欢编工艺计算程序,程序不通整宿不睡觉是家常便饭,也不觉得累。我就喜欢干这个,就适合吃设计这碗饭。”吴雷说。
从业28年来,有人来有人走,吴雷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专注设计事业。看到同事离开设计院,吴雷说,他并不羡慕,反而觉得非常可惜,“他们干得都很不错,干下去应该会更出色”。
吴雷的生活轨迹,不是在图纸上,就是在现场。“只有奔走于现场,才是有质感地活着”。科技创新功勋奖颁奖前一天,吴雷还在广东惠州现场解决问题。
2014年底,中国援建苏丹的炼厂一套催化装置发生严重故障。如果故障不能在两周内解决,苏丹及周边埃塞俄比亚、吉布提等国家将面临油品断供风险,严重影响当地社会经济。吴雷临危受命,立即模拟事故、制定预案,第二天夜里就飞往苏丹现场。在苏丹炼厂,吴雷和同事用5天时间成功解决问题。第7天,装置再次开车,周边国家供应逐渐恢复,当地员工向吴雷竖起了大拇指。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