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二手电器> 文章内容

姓氏寻宗之“杜”姓起源

※发布时间:2016-7-24 15:58:1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杜姓

  在《世本》中有“杜康作酒”的记载,并注为“黄帝时人”。《酒诰》也记载到:“酒之所兴,肇自上皇。”这说明黄帝时期已有杜姓。传说杜康是黄帝的宰人(掌管膳食的官),而黄帝所居之地“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少康是夏朝第6代国王,居住在今河南西部。所以,如果说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年了。但因年代久远,杜康以后的世系缺乏文字记载,一些姓氏书对杜姓起源另有说法

  发源地:陕西长安

  主居地:河北、河南、辽宁、湖北

  人口:万

  人口比例:

  人口排名:

  血型分布:型占,型占,型占,型占。

  杜本是一种树木的名,也称甘棠,即杜梨,属古代的陕西长安地区生长一种杜梨枝,是神农氏中一支氏族所擅长栽培的树,已经成为该氏族的社树,即神树。这支氏族崇拜杜梨树为氏族的原始图腾,以杜命氏族名,以杜命居地名,建立国家后称杜城,最终形成国和姓,这应该是杜姓最早的起源。

  源于祁姓,出自帝尧裔孙刘累之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黄帝的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代。尧除承继祖辈姬姓外,又因其母庆都(居于今河南淮阳的有锋氏族部落之女)在祁地伊长孺家生下他,故又以地名“祁”为姓。中国古史传说的“帝”都有氏号,如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等。尧的氏族部落善于农耕和烧制陶器,又曾以唐(今河北唐县)、陶(今山东定陶)地为部落居住地,遂被人们尊称为陶唐氏,故有帝尧陶唐氏之称号,亦单称为“唐尧”。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它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当时,杜伯之子隰叔逃奔晋国,后仕晋为士师之官。其子孙遂为士氏,后食邑于范,又为范氏。杜氏、士氏、范氏三氏同宗同源。春秋初年,唐杜国被秦国所灭。公元前687年,秦武公置杜县,治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的东南部。西汉元康六年(公元前65年),因汉宣帝筑陵于该地,遂改名为杜陵。

  据有关史料所证,杜陵杜氏族人的世居地,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少陵原东南端一带,此地因世居杜氏贵族,故而在唐朝时期便在该地设置“杜曲”地名。后又因其南设杜固地名,后世便称杜曲为北杜,杜固为南杜,两社之杜氏族人史称杜氏正宗,为杜氏家族的主要组成部分。该支杜氏正确读音作dù(ㄉㄨˋ)。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杜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楚国有君主名叫熊艰,号称杜敖,亦称堵敖、庄敖。据史籍《史记·楚世家》中记载:“武王卒师中而兵罢。子文王熊赀立,始都郢。文王二年,伐申,过邓,邓人曰‘楚王易取’,邓侯不许也。六年,伐蔡,虏蔡哀侯以归,已而释之。楚强,陵江汉间小国,小国皆畏之。十一年,齐桓公始覇,楚亦始大。十二年,伐邓,灭之。十三年卒。子囏立,是为杜敖。杜敖五年,欲杀其弟熊恽,恽奔随,与随袭弑杜敖,代立。”在楚杜敖熊艰被弑后,其族人后裔分散避难,有以先王称号为姓氏者,称杜氏、或称堵氏,后统称为杜氏,世代相传至今。

  芈姓杜氏源出杜敖(堵敖),其“杜”、“堵”的读音皆作tú(ㄊㄨˊ),今音读作dù(ㄉㄨˋ)亦可。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北魏王朝时期有鲜卑拓拔部独孤浑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记载,南北朝时北魏政权有独孤浑氏,为鲜卑拓拔部的氏族部落之一。鲜卑独孤浑氏,排在鲜卑贵族一百一十姓之末,是代北地区鲜卑族代国旧部。

  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过程中,独孤浑氏大多改为汉姓杜氏、独氏、独孤氏,逐渐融入汉族,是为河南洛阳杜氏。该支杜氏正确读音作dù(ㄉㄨˋ)。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时期的酿酒发明者杜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世本》记载,杜氏是黄帝时期的酿酒发明人杜康的后代。相传,杜康原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黄帝建立部落联盟后,经过神农氏尝百草,辨五谷,开始耕地种粮食。黄帝命杜康管理生产粮食,杜康很负责任。另外一种传说是:杜康又名少康,夏王朝时期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第五位国王,

  据史籍《史记·夏本纪》及其他历史文献记载,在夏王朝第四位国王帝相在位的时候,发生了一次政变,帝相被杀。那时帝相的妻子后缗氏已身怀有孕,逃到娘家“虞”这个地方,生下了儿子,因希望他能像爷爷仲康一样有所作为,所以,取名少康。少年的杜康以放牧为生,带的饭食挂在树上,常常忘了吃。一段时间后,少康发现挂在树上的剩饭变了味,产生的汁水竟甘美异常,这引起了他的兴趣,就反复地研究思索,终于发现了自然发酵的原理,遂有意识地进行效仿,并不断改进,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酿酒工艺,从而奠定了杜康中国酿酒业开山鼻祖的地位,其所造之酒也被命名为“杜康酒”。在杜康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杜氏。如果杜康是杜氏的得姓始祖,那么杜氏至少也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了。

  该支杜氏正确读音作dù(ㄉㄨˋ)。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杜蒯,属于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杜”字作为植物解释,是中原地区鲁、楚国对某一类植物的称谓,非晋、秦、卫国所据地区的称谓。在晋、秦、卫国所据地区,“杜”就是牡宰,亦称灶宰,通“屠”字;“蒯”就是一种专门屠宰牺牲的刀剑。杜蒯,是春秋时期晋、秦、卫诸国掌管膳食和祭祀牺牲的官吏,是官职称谓,通称宰夫。后来战国时期的魏、赵、韩、秦诸国仍以“杜蒯”为内宫宰夫的官称,历史上著名的“杜蒯”有数人。在杜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称杜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杜氏正确读音作tú(ㄊㄨˊ),今音读作dù(ㄉㄨˋ)亦可。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杜尔根基特氏,亦称德特齐特氏,世居英郭和罗(今俄罗斯托木斯克州)。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etecitHala。蒙古族、满族杜尔根基特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杜氏、德氏。

  蒙古族杜氏读音作dù(ㄉㄨˋ)。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徒单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女真族徒单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秃丹部落。宋、辽时期,女真族徒单氏部落与完颜部、乌济赫部散居于珠河胡凯山一带地区(今黑龙江尚志帽儿山)左近之地,后随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成为金国女真诸部的中坚。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三年(宋理宗赵昀端平元年,大蒙古国木亦坚汗窝阔台六年,公元1234年)农历1月,金国在蒙古与南宋两国的联合攻击下灭亡,不少女真族人将姓氏改为汉姓以避兵祸,其中的大多数徒单氏族人退回乌喇(今吉林永吉)、苏完(今吉林双阳河流域)、黑龙江流域等地生息繁衍,后逐渐变称为都善氏、图克坦氏等,还有一些徒单氏族人取谐音汉字改为单字汉姓杜氏、单氏、都氏、图氏等。

  而后来的满族都善氏、图克坦氏,在清朝中叶以后亦多冠汉姓为杜氏,读音皆作dù(ㄉㄨˋ)。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德敦氏,满语为DedunHala,汉义“站”,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杜氏、邓氏等。

  ⑵.满族杜鲁穆氏,亦称都噜氏,满语为DuruHala,汉义“模样”,世居长白山区、黑龙江流域。按后来俄罗斯学者史禄国的调查记录,都噜氏族为新、老满洲共有的姓氏,后多冠汉姓为都氏、鲁氏、杜氏等。

  据俄罗斯学者史禄国在《满族的社会组织》中记载:

  ⑴.满族杜奇勒氏,满语为DucileHala,这个氏族人口不多,也不知道这个姓氏的含义,世居爱珲地区(今黑龙江黑河),被俄国人称为“杜切尔”,后来由于哥萨克对他们采取斩尽杀绝的血腥政策,以至于人口非常稀少,后多冠汉姓为杜氏、图氏。

  ⑵.满族杜朱氏,满语为DuzuHala,为新满洲部族,人数不多,亦无分支,民国初年多改汉姓为杜氏、朱氏等。

  满族杜氏读音皆作dù(ㄉㄨˋ)。

  源于裕固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裕固族,为隋、唐时期的回纥民族后裔之一,信奉藏传佛教。未婚女子有带头面的习俗。裕固族近90%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的康乐、大河、明花、皇城区及马蹄区的友爱乡,其余居住在酒泉市的黄泥堡裕固族乡,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裕固族自称“尧呼尔”,崇尚骑马和射箭。据史籍记载,宋朝时期,裕固族先民被称为“黄头回纥”,元朝时期称为“撒里畏吾”,明朝时期称为“撒里畏兀儿”,清朝时期称为“锡喇伟古尔”,民国时期称为“锡喇伟古尔”、“西喇古儿黄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曾一度称为“撒里维吾尔”。1953年经该民族代表协商,确定以同“尧呼尔”音相近的“裕固”为族称。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一致称为裕固族。裕固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汉语、汉文是裕固族共同进行书面文字交际的工具,通用三种语言:甘肃省南部裕固族自治县西部的裕固族人使用西部裕固语(尧呼尔语),甘肃省南部裕固族自治县东部的裕固族人使用东部裕固语(恩格尔语),裕固族人还通用汉语。清朝末期至民国初期,裕固族的杜曼氏改汉姓为杜氏,世代相传至今。

  裕固族杜氏读音作dù(ㄉㄨˋ)。

  杜康、姬伯、芈囏(熊艰)、杜蒯。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上古时代,帝舜封尧的儿子丹朱在唐(今山西省翼城),丹朱的子孙在夏和商时都是诸侯。到了周初成王时,唐国不敬当朝天子,被当时摄政的周公旦灭掉,而把其弟叔虞封于唐,把唐国原国君后裔迁到杜,因此改称唐杜氏。周宣王时,唐杜国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称杜伯。杜伯风流潇洒,使周宣王的宠妃女鸠着迷,于是设法勾引他,但正直的杜伯不为所动,恼羞成怒的女鸠恶人先告状,反诬杜伯欺负她,周宣王于是斩杀了杜伯。杜伯死后,其子孙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遗族便以国为氏,称为杜姓,他们尊杜伯为杜姓的得姓始祖。

  杜氏于宋、元时期有族人徙居福建、广东,清代有迁至台湾者,有的又进而远徙海外。

  杜氏经过几千年的繁衍,遍布大江南北。尤以京兆(今陕西西安东北)、汉阳(今湖北长江以北)、南阳(今河南南阳)三地的杜氏家族最为繁盛。

  在中国历史上,杜氏曾孕育出许多杰出人物。

  杜康:相传为我国历史上最早酿酒的人,创造了用黏性高粱为原料制成清酒的方法,被后人尊崇为酒圣。

  杜伯:为西周初杜地(今陕西西安)的领主,为杜姓始祖之一。

  杜宇: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周代末年,七国称王,杜宇始称帝于蜀,号曰望帝。

  杜仓:中国战国时期秦国的相国

  杜周(?—前95):南阳杜衍(今河南南阳)人。御史大夫中丞,赐谥曰荒侯.西汉著名酷吏,以执法严刻著称。

  杜延年(?—前52):南阳杜衍(今河南南阳)人。西汉大臣,御史大夫杜周少子,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御史大夫建平侯。谥号敬侯。

  杜子春(前30-58):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人。西汉末年著名经学家。

  杜度(生卒年不详):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即杜操,魏晋人因避魏武帝曹操名讳,改称杜度。东汉著名书法家,杜度以善章草著名。崔瑗、崔寔父子学杜度书,后人并称为“崔、杜”,为张芝师。

  杜诗(?-38):河内汲县(今河南卫辉)人。东汉官员及发明家。曾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以水为动力铸造农具,比欧洲同类产品早了1100年,又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因此被当地尊称为“杜母”。

  杜林(?-47):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大臣、学者。杜林在汉光武帝时曾官侍御史,仕至大司空,称为任职相。在学术方面因博洽多闻,被誉为通儒,后世之人称其为“小学之宗”。

  杜乔(?—147):河内林虑(今河南林州)人。东汉时期名臣,太子太傅光禄勋官至太尉。杜乔忠以直言,德以辅政,为当世良臣,与李固齐名。

  杜密(?-169):颍川阳城(今河南登封)人。东汉大臣。在任太山太守、北海相时,以惩治为恶的宦官子弟而闻名,后官至太仆,被太学生称为“天下良辅”。

  杜畿(163-224):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三国时曹魏名臣,为西汉御史大夫杜延年的后代,官至尚书仆射,封丰乐亭侯。

  杜恕(198-252):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杜畿之子,三国时曹魏名臣、学者,著有《体论》八篇,《兴性论》一篇。

  杜预(222-285):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杜恕之子,西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

  杜夔:河南人。三国曹魏时期著名音乐家,他长期总管歌舞音乐,精心研究,以通晓音乐称于世。

  杜育(?-311):襄城邓陵(今河南襄城)人,杜袭之孙。杜育是中国茶史上最早的茶学专家,他同时也是西晋二十四人文学集团中的一员。

  杜之伟(508—559):吴郡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朝撰梁史。通直散骑常侍。

  杜稜(?-580):南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朝梁国御史中丞秘书监。

  杜伏威(598-624):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隋末农民起义首领。

  杜顺(557-640):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高僧,为华严宗初祖。十八岁出家,法号法顺,师事因圣寺之僧珍(道珍),受习定业,后住于终南山,宣扬华严教纲。后人尊为华严宗第一祖,世称文殊化身、帝心尊者、炖煌菩萨。

  杜如晦(585-630):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著名政治家,唐太宗时期与房玄龄共掌朝政,曾订定各种典意制度,时人合称“房杜”。

  杜淹(?—628):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尚书右仆射。北周豫州刺史杜业孙、河内太守杜征之子。

  杜正伦(575-658):相州洹水(今河北魏县)人。唐朝宰相。封襄阳县公。

  杜景俭(?-700):冀州武邑(今河北)人。唐朝宰相。殿中侍御史。益州录事参军。

  杜审言(645-708):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祖父。

  杜暹(678-740):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唐朝宰相。尚书右丞相。谥号贞肃,改贞孝。

  南岳怀让(677-744):金州(今陕西安康)人。唐代高僧,俗姓杜,禅宗六祖惠能弟子,后弘法于南岳福严寺,六祖下弘传最盛的两大法嗣之一,其后出临济、沩仰二大宗支。

  杜鸿渐(709-769):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唐朝宰相,礼部尚书杜暹族子。封卫国公。追赠太尉,谥号文宪。

  杜甫(712-770):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佑(735-81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政治家、史学家。赠太傅,谥号安简。他曾以三十六年的功力博览古今典籍和历代名贤论议,考溯各种典章制度的源流,撰成二百卷的巨著《通典》,为典章制度专史的先河。

  杜黄裳(738-808):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封邠国公。赠司徒,谥号宣。

  杜元颖(775-838):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如晦之叔父杜淹的第六世孙。

  杜环(生卒不详):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旅行家。唐天宝十年(751),随高仙芝在怛逻斯城(又名呾逻私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与大食(阿拉伯帝国)军作战被俘,其后曾游历西亚、北非,成为第一个到过非洲并有著作的中国人。宝应初年(762)乘商船回国,写了《经行记》一书。

  杜秋娘(791-?):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唐代著名女诗人。杜秋娘喜词曲,善歌舞,为唐朝一代才女,代表作品有《金缕衣》。

  杜牧(803-85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诗人、散文家,唐宰相杜佑之孙,人称“小杜”,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悰(794—873):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唐朝宰相。封邠国公。赠太师。唐宰相杜佑之孙,晚唐诗人杜牧之堂兄。

  杜审权:京兆(今陕西长安)人。唐朝宰相。尚书左仆射。赠太师,谥曰德。

  杜让能(841—893):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赠太师。晋国公。

  杜荀鹤(846-906):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晚唐著名诗人。

  杜稜:新城(今富阳)人。唐朝,司马,润州刺史。杜稜有三子:杜建思、杜建孚、杜建徽,后均佐吴越以功名显。

  杜光庭(850-933):处州缙云(今浙江缙云)人。道教天师。唐末五代著名道教学者,一生著作颇多,古代著名传奇小说《虬髯客传》相传系他所作。

  杜重威(-948):朔州(今山西朔县)人。五代后晋大臣。成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

  杜晓: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五代后梁大臣,右仆射。祖父杜审权与父杜让能皆为唐代宰相。三世为相。

  杜建徽(864—950):五代新城(今浙江富阳)人。杜稜幼子。南唐左丞相,封郧国公。赠太师,谥威烈。

  杜昌业:南唐翊圣功臣

  杜镐:常州无锡人。宋朝礼部侍郎。朝廷录用他的儿子杜渥为大理寺丞,并任用他的三个孙子为官。

  杜安世: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北宋词人。

  杜衍(978-1057):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北宋大臣,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宰相)。封祁国公,谥正献。

  杜默(1021-1089):濮州(今山东鄄城)人。北宋著名歌豪,石介曾作《三豪诗》赠别杜默,诗称“曼卿(石延年)豪于诗,永叔(欧阳修)豪于词,师雄(杜默)歌亦豪,三人宜同称”,故有“三豪”之称。

  杜充(?-1141):相州(今河南安阳)人。两宋大臣、宰相。

  杜绾: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杜衍孙,北宋矿物岩石学家,著有《云林石谱》。

  杜范(1182-1245):台州黄岩(今浙江台州)人。南宋大臣,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

  杜杲(1173-1248):邵武城关人(今福建邵武)人。杜杲是南宋抗元名臣,战功显赫的爱国将领,且有文才。朝廷授予工部尚书,以直学士职退休。

  杜仁杰(1201-1282):济南长清(今山东济南)人。元代散曲家。

  杜道坚(1237-1318):当涂(今安徽当涂)人。宋末元初著名道士。

  杜可用:(今江西都昌)人。元初农民起义首领。

  杜琼(1396-1474):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书画家、诗人。

  杜堇:江苏丹徒人。明代画家。

  杜濬(1611-1687):黄冈(今湖北黄冈)人。清初诗人。

  杜立德(-1691):今天津宁河县宁河镇人。大学士,礼部尚书。太子太师。

  杜受田(1788-1852):山东滨县(今山东滨州)人。清代大臣、学者,太师太保。为咸丰皇帝之师。

  杜翰(1806-1866):山东滨县(今山东滨州)人。晚清大臣,帝师杜受田长子。军机大臣。赞襄政务大臣。

  杜庭璞(1852-):山东滨县(今山东滨州)人。杜翰之子。刑部湖广司主事

  杜文秀(1823-1872):云南永昌(今云南保山)人。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云南回族穆斯林起义领袖。

  杜常立:河南新乡人。清末民初宜阳县知事,固始县知事,彰德县长.

  杜心五(1869-1953):湖南慈利人。清末民初著名武术家。

  杜亚泉(1873-1933):会稽伧塘(今浙江上虞)人。近代著名科普出版家、翻译家。

  杜月笙(1888-1951年):上海川沙人。是近代上海青帮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被称为“中国黑帮老大”和“中国第一帮主”,一生叱咤风云,出入黑白两道,游刃于商界、军界与政界。

  杜斌丞(1888-1947):陕西米脂人。近代爱国民主人士、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之一。

  杜国庠(1889-1961):广东澄海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

  杜重远(1897-1943):吉林省公主岭市人。中国实业家,知名抗日爱国人士,《新生周刊》主办人。

  杜聿明(1904-1981):陕西米脂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曾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1939年11月任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桂南会战,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重创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1942年3月任中国远征军第1路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滇缅对日作战。1943年1月任第5集团军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10月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官,旋回徐州任原职。1949年1月9日在淮海战役中所率各部全军覆没,于河南省永城市陈官庄乡被俘。

  杜平(1908-1999):江西省万载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杜义德(1912-2009):湖北省武汉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杜运燮(1915-2002):福建省古田人。现代著名诗人,九叶派诗人之一。

  杜鹏程(1921-1991):陕西省韩城市人。现代著名作家,著有长篇小说《保卫延安》。

  杜兴骥(1931-):1931年生于河南新乡。教育学专家,心理学专家。

  杜近芳(1932-):1932年生于北京。京剧旦角,是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杜祥琬(1938-):生于河南省南阳市,原籍河南开封。应用物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杜宪(1954-):1954年生于北京。中央电视台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她是著名影星陈道明的夫人。

  杜志国(1954-):1954年生于河北邢台。中国著名影视男演员。

  杜杰(1969-):1969年生于河南新乡。中原网络CEO,中原名吃推广CEO。

  杜淳(1981-):1981年生于河北保定。中国内地著名男演员。

  杜丽(1982-):1982年生于山东沂源县。奥运冠军,中国女子射击队运动员(2004年奥运会获得10米气步枪冠军(首金),2008年奥运会获得50米步枪3X20冠军。

  杜维明(1940-):1940年生于云南昆明,后赴台。中国当代著名学者,现代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当代研究和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家。

  杜正胜(1944-):出生于台湾省高雄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同时也是知名的中国上古史学者,曾任台湾当局“教育部”“部长”。

  台湾籍杜姓人士的祖先亦有在大陆者,与福建、浙江、广东的杜姓人有着渊源关系。

  杜邺(赫后裔)——杜林——林乔

  杜得臣、杜秉(赫后裔,居衍邑)—杜札(秉之子)——杜周(札之子,迁居茂陵)——杜延寿、杜延考(周之子,居茂陵)、杜延年(迁居杜陵)——延寿或延考后裔杜保——杜保后裔杜廪

  (3)杜延年迁居杜陵

  杜周的小儿子延年,博通经史,明律令,但性格和为人与其父、两位兄长不同,断案公允,执法严明,不滥杀无辜,受到朝野称赞,累迁官为御史大夫,封为建平侯,迁居汉宣帝的杜陵邑(宣帝的杜陵在今陕西长安县曲江乡三兆村南,杜陵邑在今长安县樊川的杜曲镇)。从此,杜曲成为杜姓宗族的大本营。

  杜延年有6个儿子:长子杜缓,在汉宣帝本始年间(公元前73—前50年)任校尉,跟随中郎将赵充国击匈奴,出生入死血战,立下大功,升任谏议大夫。之后,他又出任上谷郡(治所在今河北怀来县东南)都尉,北征防御匈奴有功,又升任雁门郡(治所在今山西右玉县南)太守。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汉宣帝召他回长安,任太常,封建平侯。汉元帝初元年间(公元前48—前44年)后,经济衰退,西羌反叛,杜缓捐资数百万钱支援军队,受到朝野称赞。汉成帝时期(公元前32—前8年),杜缓病逝;二子杜继、三子杜他,均任朝官或地方官;四子杜钦,字子夏,以才学闻名于京师长安,一目盲,不做官。汉成帝即位(公元前32年)后,大将军王凤聘他为武库令,不断上书劝成帝勤政治国,成帝接受劝告。不久,他以眼疾辞官。王凤慕其才,又聘其为大将军府吏,对杜钦言听计从,十分尊重。王凤去世后,他辞官漫游天下名山大川,作赋授徒,名声大振;五子杜绪任地方官,六子杜熊,官至郡太守。从此,又形成六家杜姓人。

  杜缓之子杜业,官至太常,刚直不阿,痛恨宦官、外戚专权,被罢官。汉成帝即位(公元前32年)后,复拜杜业为太常,后病逝;杜熊之子少卿,官至荆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刺史,任职数十年,杜姓人遂慕名迁居荆州郡所,东汉时去世。

  杜少卿有子杜穰,字子饶,东汉时任谏议大夫。

  穰之子杜敦,字仲信,东汉时任西河郡(治所在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境,后移于今山西离石县)太守,政绩优异,杜姓人就有移人者,匈奴亦有的慕名改姓杜。次子杜笃,文学家;杜业之孙杜操,字伯度。

  杜敦有子杜邦,字召伯,东汉时任中散大夫;杜笃有子杜硕,为大商人。

  杜邦有三个儿子:长子杜宾、二子杜宏、少子杜繁。

  杜宾有两个儿子:杜翕、杜崇。

  杜翕有子杜契,字广平,三国时期任吴国谋士,后专心学道教,隐居于蜀(今四川),家人亦居蜀;杜崇有子杜畿。杜畿有三个儿子:杜恕、杜理及杜宽。

  附:杜陵延年世系示意表

  杜周—杜延年—杜缓、杜继、杜他、杜钦、杜绪、杜熊一缓之子杜业、熊之子杜少卿—少卿之子杜穰—穰之子杜敦、杜笃、业之孙杜操一敦之子杜邦、笃之子杜硕一邦之子杜宾、杜宏、杜繁—宾之子杜翕、杜崇—翕之子杜契、崇之子杜畿一畿之子杜恕、杜理、杜宽。

  杜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十七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六百四十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左右。

  先秦时期,杜姓主要活动于陕西地区。秦汉时期杜姓已经散播到河南、山西、湖北、四川、山东等地。到了唐朝杜姓在长江南北都有分布,明末杜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杜姓大约有5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为宋朝第二十九位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四川、山东、浙江,这四省杜姓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河南、陕西两省。河北为杜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杜姓总人口的22.7%。全国形成了北方冀鲁、西部四川、东面浙江三大块杜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杜姓大约有3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1%,为明朝第六十位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江苏,这三省杜姓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山西、四川、河北、山东,这四省的杜姓又集中了36%。江西为杜姓第一大省,约占杜姓总人口的13.5%。全国形成了东面赣浙苏、北部晋冀鲁、西部四川三大块杜姓人口聚集区。宋元明期间,杜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但其人口的流动主要由北向东南移动。

  当代杜姓的人口已近520万,为全国第四十七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1%。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辽宁、湖北四省,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1.5%。其次分布于山东、四川、广西、山西、安徽、甘肃、广东七省区,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4%。河北居住了杜姓总人口的9.4%,为杜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冀豫鲁鄂、川甘、辽宁三大块杜姓人口聚集区。杜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47)表明:在冀京津、陕晋、内蒙古中部、辽宁大部、吉林南部、山东北端、河南西部、鄂渝北端、宁夏东部、甘肃中部和东部、新疆喀什地区、广西南部,杜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6%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2.8%,居住了大约38%的杜姓人群。在河南东部、山东大部、湖北大部、皖苏北部、湖南北端、川渝大部、云南东部、贵外I西部、广西中部、广东东南、甘肃南部和西部、宁夏东端、内蒙古西部和东部、黑龙江北部、吉林北部和中部、辽宁东北、新疆西北,杜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44%一o.66%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5.7%,居住了大约36%的杜姓人群

  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19年),福建、广东等地的杜姓人开始向台湾谋生。明思宗崇祯年间(1628—1643年),大臣杜三策曾奉命出使台湾。之后,杜姓人便有进入台湾谋生的,至清代始有记载。

  清康熙六十年(1722年),在台湾苗栗县垦耕的移民中就有杜姓人。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福建的杜瑞莪、杜鸾成等携家人迁入台北县淡水镇深奥里垦耕谋生。清嘉庆元年(1796年),福建人杜伯瑞又携家人进入台湾淡水镇硬石里进行垦耕。近代,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前,又有不少杜姓人从大陆移居台湾。杜姓人多分布台湾苗栗、新竹、台南、彰化、台中地区。

  据《陕西海外人》(侯丹编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辑录资料:杜铨,美籍华人,原籍为今陕西省佳县店镇乡杜家沟,生于1934年农历二月二十六日。祖父杜重华曾随爱国人士于右任参加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活动。后来返回佳县从事地方教育事业三十多年。父亲杜衡,是中华民国国民大会宪政研讨委员会的召集人。杜铨出生在杜家沟名门富裕家庭。

  杜铨有弟弟杜奎、杜瑜,妹杜筱兰,新中国成立前均随父母去台湾。杜铨生于1934年,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获威斯康辛大学食品工业博士学位。他曾在美国工作、成家,生有五个儿子,后返回台湾。大陆改革开放后,他多次表示,要带在美国出生的孩子们回乡认祖;他的小弟杜瑜,生于1943年,中兴大学毕业后赴加拿大留学,获得生化博士学位,返回台湾后自办电脑公司;他的妹妹杜筱兰,1935年生,台湾中学毕业后,赴日本山野美容专修学校学习。1968年,她又到美国纽约市美术学校学习。返回台湾后,专门从事钻石检验工作。1993年她专程回大陆,为母亲实现落叶归根的夙愿作安排,对故土十分热爱。

  新中国成立前去台湾的国民党官员及各方人士中杜姓甚多,知名者前已述。新中国成立后,也有移居台湾的杜姓人。

  东南亚东南亚诸国的杜姓人,多是由云南、广西等地迁人的,以越南北部的杜姓人最早。东晋建立(317年)后,晋元帝任命杜元(杜预后裔)为宁浦(治所在今广西横县南)太守,携家属赴任,亲近的本族人有的也跟随前往。

  之后,杜元又调任交趾郡(治所在今越南河内市西北)太守,家人随迁。东晋成帝咸和二年(327年),他的儿子出生在郡府,起名杜瑗。杜瑗聪明好学,有父亲之风,成年后以才学著名。杜元去世后,其子杜瑗被晋帝任命为交趾郡太守。晋安帝即位(397年)后,调杜瑗任日南郡(治所在今越南广治河与甘露河汇流处)太守。不久,他又任九德郡(治所在今越南荣市)太守。内地的杜姓人陆续迁入这些地区。

  九真郡(今越南广治、河静两省)太守李逊是交趾的豪强,势力较大。他想控制交州郡(治所在今广州),暗使其子率地方势力阻止晋安帝派的交州刺吏赴任。杜瑗奉命率军击败李逊的父子军,杀李逊,铲除了地方势力,迎交州刺史上任,以功劳被安帝升任为龙骧将军,又拜其子杜玄之为宁浦(治所在今广西横县)太守。后来,林邑(今柬埔寨)王范胡反叛,攻占了日南、九德、九真三郡,又包围了交州郡,形势危急。杜瑗组织军民反击,杜玄之也率宁浦军支援,收复九德郡,乘胜又收复日南、九真,迫使范胡军退回林邑。晋安帝升杜瑗为冠军将军,迁任交州郡太守,并任其子杜慧度为交趾郡太守。杜慧度镇压了卢循勾结李弈、李移、李脱(均为李逊之子)等人发动的叛乱,将他们的首级献于建康,被晋安帝封为龙编县侯(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之后他又亲近刘裕。

  公元前420年太尉刘裕废晋恭帝建立宋政权后,拜杜慧度为辅国将军,攻占了林邑。杜慧度被宋文帝封为功勋侯,以交州刺史职领其他四郡太守。隋唐时期,几位杜姓人去交趾或日南等地做官,还有流放于灌州(今越南荣市)的杜姓人。约至明清时期,越南、柬埔寨的杜姓人已或多或少地分布在东南亚诸国,直至印度。

  阿富汗、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等国的杜姓人,多从新疆、内蒙古、东北地区徙人。朝鲜、韩国、日本等国的杜姓人多从东北及山东等地迁入;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友好往来或征服这些邻国时,杜姓人或做官或经商或避难,也有移居四周邻国者。

  唐朝宰相、文学家、史学家杜佑的族侄儿杜环,在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年)随军征伐西域叛乱之国,归属安西都护府(公元640年唐太宗置,治所初在今新疆吐鲁番东高昌故城)。公元657年,唐高宗在招抚西突厥诸属部属国后,将治所移至今新疆库车县。公元670年,治所又移入托克马克附近。其辖境相当于今新疆阿尔泰山以西至咸海所有游牧部落和葱岭东西地区,东起银山,西包括阿姆河两岸城廓诸国。

  武则天长授二年(692年),又将治所迁回今新疆库车县,归都护、大将高仙芝统一指挥。当时不仅安西都护管辖境内的属部属国有叛乱,而且境外的吐蕃(活动在今青海及西藏的大部分地区)、东突厥(今新疆北部偏东)、大食(今阿拉伯的叙利亚、科威特、伊拉克、利比亚等国)等,也不断侵犯唐朝国土。唐玄宗为保护安西都护府辖地的安全,在守捉(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设立了前方哨所,派驻了军队。天宝九年(750年),高仙芝率大军越过葱岭(今新疆克孜勒开阿尔克孜自治州),经今吉尔吉斯斯坦进攻常东犯唐境的石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灭其国,收归唐朝所有。又征服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控制了里海以东地区。石国的王太子逃人大食后,向国王哭诉亡国状,求出兵夺回故国土地。大食国从自身利益出发,派军东进,高仙芝率唐军3万人迎战,西行军700里,在恒逻斯城与大食国军队激战,由于地理环境不熟悉,加之军需供应不上,被大食国军打败,部分将士被俘虏,高仙芝带残军退回石国坚守。杜环也是被大食国俘虏的唐将之一。

  杜环等将士被大食军俘虏后,大食国王未下令杀害,而是予以优待和安置,让他们(包括杜姓人)向大食军队和百姓传授军事技术和制造工具等,以表示对大唐帝国友好。杜环是名相杜佑的侄儿,大食国王对其从父仰慕,又赏识杜环的博学多才,欲拜其为官,被辞谢。国王对杜环另眼相待,给予优厚待遇,允许他自由参观和考察地方民情风俗,属部或属国也热情欢迎和派车送行。杜环学问渊博,又是旅行家,懂得几国语言,博闻强记。在大食国留住的10多年内,他游历和考察了今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叙利亚、土耳其、沙特阿拉伯、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突尼斯、意大利等国,记录了诸国的疆域、自然风貌、经济与文化状况、宗教信仰及乡土民情等。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杜环历经千辛万苦,由慕其名望的外国商船船长相助,才从中东由海路回到广州,受到交州刺史的热情接待,派车马护送他回到长安,唐肃宗亲自召见,予以安慰和赏赐,晋升了官职,派助手协助他完成《经行记》一书。

  浙江宁波杜氏字辈:“圣功端蒙养,万世佐朝廷”。

  浙江衢州杜氏字辈:“太时宏一世尚本道...”

  山东泰安杜氏字辈:“润培焕敏庆……”

  山东莘县杜氏字辈:“英茂润达……”

  山东莱州杜氏字辈:“炳宝宏健……”

  山东淄博杜氏字辈:“荣业所基曰严与敬”。

  山东济宁杜氏字辈:“尚培市西绍明现宝传如甲运文官富礼昌”。

  山东临沂沂南蒲旺杜氏字辈:“振玉详修永(一)中正..”。

  山东临沂莒南大店杜氏字辈:“怀振玉建立新中国”。

  山东邹城杜氏字辈:“经思守王承(士生)金宗国文培锡长春(子树廷)荣显(恩en)忠宝善家声振修德世业昌”。

  山东德州、江苏徐州、新疆乌鲁木齐、伊犁: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孝友承先训,文章奕代显。

  山东栖霞杜氏字辈:“永宝广……”

  江西上高杜氏字辈:“传家唯礼乐华国在文章书香诗克肇百世定流芳”。

  江西宜春杜氏字辈:“维本芝隆世美克少经文纬武辉光远照”。

  江西杜氏一支字辈:“家学渊源照祖德世传忠孝印文章”。

  辽宁朝阳杜氏字辈:“天永向世耀,英泽照万方”

  辽宁丹东杜氏字辈:“万世永国……”

  辽宁盖县杜氏字辈:“元首永方成,维文启吉生,佳兴允克许,庭国庆洪明。”

  辽南杜氏字辈:“文永奈国景成全万世英日新传道德”。

  四川巴中、湖北孝感杜氏字辈:“文金国正天星元明崇贤登良”。

  四川西充杜氏字辈:“三生仁泽仕永照国家祥”。

  重庆云阳杜氏字辈:“亭治征折春方国穆文印忠怀福禄寿山海万联新”。

  重庆铜梁双山、沙田坝、圣灯铺杜氏字辈:“天朝登仁延世泽流芳久忠孝培德深傅家有礼义万代赐昌宁永远荣华盛乾元亨利贞”。

  重庆涪陵杜氏字辈:万应乾坤立,德泽永世传,正大光明先,今朝在国新。

  陕西榆林杜氏字辈:“儒浩元良益修成芳善树培礼(应)庆玉功昌”。

  陕西打锅杜杜氏字辈:“耽思乎经籍图像于凌烟”。

  安徽贵池杜氏字辈:“元七世重魁已辰寅祖彦克必邦文应宗尚善芳以远伯仲惟和德可荣守正谦恭诚有志安朝康国曰良臣思昌一本传贻永懋继纯禧景万龄”。

  贵州赫章杜氏字辈:“子元开进兴文发照礼廷祖宗恩德厚”。

  浙江玉环杜氏字辈:

  行派:“崇宗世永文昌华国俊敏盈廷书香馥郁”;

  字派:“圣广兆明英宜恒献道学儒生兰桂荣显”

  河南邓州杜氏字辈:“志林永广建国德廷人泽走传申成心”。

  河南社旗杜氏字辈:“堂、先、学、华...”。

  内蒙古喀喇沁旗杜氏字辈:“广传伟(万)业在崇辉锡成基治世长发桂泰灿生荣培”。

  杜氏一支字辈:“正应用光文才得世志春方国胜显名直至上朝廷”。

  杜氏一支字辈:“敬孝户吉祥万年广传茂”

  杜氏一支字辈:“忠厚肇基启佑荣昌敦崇礼义扶正纲常遵守祖训世继贤良求锡尔福长发其祥”。

  杜氏一支字辈:“春芳升映秀朝廷友大光”。

  杜氏一支字辈:“远世如正大光宗德安全少祖仁孝忠维保善幸字作田耕雾云天开启兴传自逢遵承家能有道富贵此长”。

  河南新乡杜氏字辈:“继来世常发兴学习好可传宗善勇庆孝国忠克明德振家声”。

  贵州铜仁松桃杜氏字辈:才德世志春仁义忠正亨天地永开国光明大道心。

  安徽宿州杜氏字辈:振兆元学林春重暖耕读百占先。

  河南周口一支字辈:“心仁明付广,有叶赵春更”。

  徐淮地区一支字辈:“大廷公士履培基毓庆长文明尚隆运权承永世昌”。

  河北邯郸胡贾沟杜氏字辈:“成、克、万、鸿、禧、景、良、照、太、新“

  河南信阳平桥一支字辈:“曹天秀明安,正春道祖成”。

  浙江绍兴会稽东浦前村杜氏家谱六卷,(清)杜云、杜蕉亭等重修,清嘉庐十九年(公元1814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会稽东浦前村杜氏家谱十二卷,首一卷,(清)杜耀川纂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永言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大学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会稽东浦前村杜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杜锡泰、杜增荣等重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永言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山阴杜氏宗谱八卷,(清)杜其兰、杜国枢等续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浣花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嵊县剡北杜氏宗谱十卷,(清)杜汝蓝、杜世思等重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01年)清介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东阳岘西杜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十七~十八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东阳县红旗乡白坭堪力村。

  山东滨县滨州杜氏家乘,(清)杜银汉等六修,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泽裕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北杜氏宗谱十八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7年)宝田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图书馆(另有一部)。

  湖北江夏杜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清)杜利川等修,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宝田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人民大学图书馆。

  湖南平江录存杜氏家谱一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图书馆。

  广东广州城兰杜氏家谱,(清)杜汝濂重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

  广东番禺江都杜氏族谱,(清)杜倬重修,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

  玺泾杜氏宗谱十四卷首二卷,(清)杜呜岐等续修,陈秀章纂,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敦义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左镇杜氏家谱,(清)杜文林等编纂,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伊川县档案馆。

  源杜氏宝录四卷,(清)杜璟辑,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

  湖南湘乡湘上杜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清)杜春葵、杜荣国主修,清乾隆十八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杜氏族谱三卷,(民国)杜天麒参著,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承侯祠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合江县县志办公室。

  青暘杜氏续修世谱十卷,(民国)杜祥根等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瑞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临安杜氏宗谱,(民国)杜子喜等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余庆堂修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康下徐让村志(徐姓,另有杜,陈,吕,骆,金等姓),(现代)徐起龙等修,1995年排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沩宁杜氏六修支谱七卷,首一卷,民国乙酉年(公元1933年)武库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第六~七卷质量较差。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杜氏家谱三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天津市图书馆。

  湖南平江杜氏四修族谱二卷,首二卷,(民国)杜远献、杜家方编,1979年复印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舌耕图书馆。

  湖南宁乡沩宁杜氏六修支谱七卷,首一卷,(民国)杜光炽修,杜荣孝、杜芬传等纂,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存卷首)。

  湖北黄冈杜氏宗谱,首三卷,(民国)杜维珩编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三卷,第一~十九卷、第二十~二十一卷、第二十五卷。现被收藏在湖北省黄冈县档案馆。

  湖北黄冈杜氏宗谱十二卷,(民国)杜超铨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宝田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湖北黄冈杜氏宗谱三十八卷,(民国)杜良信续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周铺乡洪山村。

  湖北新洲黄冈杜氏谱二十四卷,首四卷,(民国)杜良俊、杜家庆等四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三店镇南桥村杜新华手中。

  天津武清杜氏家谱,(民国)杜涵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常州杜氏宗谱十二卷,(清)杜绍彩、杜寿庚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0年)振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鄞县鄞县邑管江杜氏宗谱十八卷,(民国)杜恒焕纂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花溪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鄞邑管江杜氏重修宗谱八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不全。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鄞县管江乡管江村。

  浙江象山丹城杜氏家谱一卷,(民国)杜增源重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手抄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县文管。

  湖南平江录存杜氏家谱,著者待考,1979年复印民国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有两部)。

  杜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仪陇县档案馆

  优雅人生(gh_e7133e8ad1cc)

推荐:

关键词:三眼鼓风灶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