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是一座城市每日产生的必不可少的物品,它关乎城市的卫生,关乎对城市的社会治理能力。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填埋和焚烧。据调查数据显示,一般垃圾中有40%—50%是属于可回收再利用资源。
当前垃圾无害化处理仍存在垃圾数量增加迅速、垃圾分类工作总体上没有取得突破、垃圾焚烧比例偏低、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如何破解“垃圾围城”困境?近日,在全国政协第六十六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上,18位来自相关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各抒己见。
“垃圾分类不等于减量回收,但有助于减量回收。” 大学学院教授刘建国认为,分类可以倒逼前端法律、法规、制度、规范的逐步完善,同时可以引导居民养成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习惯,在生产、消费和生活环节减少垃圾的产生,即促进“产生前减量”。不产生、少产生垃圾,就是最好的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
“新的垃圾无害化处理方式的运行,需要新的机制作,否则落后不会自行退出。”全国政协常委关凯认为,餐厨垃圾集中处理是的难题。旧的处理方式是城郊农户泔水养猪和作坊式“地沟油”生产,收售双方都有利可图,取消并非易事。目前,各市处理能力与垃圾产出基本适应,但由于收集不全,设施闲置比较普遍,大量未经处理的餐厨垃圾流向不明。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状况,各级必须下决抓严管,落后的、有害的处理方式彻底退出。
“加强指导解决‘怎么分’。”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绍兴文理学院副院长杜时贵,按照“户分类、村收集”的总体思,把农村垃圾分为会烂的和不会烂的。这种通俗易懂分类方法,符合农村实际,群众普遍支持,降低了垃圾分类推行的难度,了较好的分类效果。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东莞玖龙纸业(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茵,垃圾集中到再生资源分选厂后,对可回收的再进行分拣处理(绝大部分都可以用机器分拣出来)。及不便于回收的废物(如废电池、报废的电器和大型家具等)定时、定点进行专门回收。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委员会委员黄国柱认为,要防止引导、宣传教育和实际工作脱节、“两张皮”,紧紧随着工作进程走,先行,由浅入深、由简入繁,不断扩大宣传,逐步形成“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科学处理”的社会共识和良好氛围,努力促进立法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垃圾焚烧是目前最适合的处理方式,更是一种绿色环保的高效方法。它可以大大节省填埋空间,已逐渐成为应对垃圾危机的主流处理方式。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