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家电导购> 文章内容

德州市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6-12-12 19:10:4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一、德州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现状及成效

  (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十二五”期间,全市大力加强信息化工作,先后被批准为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国家“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智慧山东”试点城市、全省首批“无线城市”试点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试点城市、首批山东省信息消费试点县(市区)、国家级农业信息化建设试点县(市区)等,通过各项试点城市的创建,我市信息网络规模持续扩大,建成全国首批“全光网络市”。与“十一五”末相比,骨干传输网带宽由1G提升到10G,互联网出口带宽由83G提高到765G,年均增长55.9%;新互联网宽带用户最低10M起步,最高可为用户提供100M宽带服务;互联网固定宽带用户由33.7万户增加到85.4万户,年均增长20.4%;4G网络已无缝覆盖城区、乡镇周边、高铁高速、旅游景区等,3G/LTE用户由22.9万户增加到158.6万户,年均增长47.3%;紧密结合我市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实施“宽带乡村”工程,光纤网络覆盖全市2400多个行政村,新建社区全部实行联通、移动、电信、广电四网接入,光纤宽带网络作为配套设施高标准接入农村产业园区。广电网络完成“数字电视整转”,推广基于有线网络的互联网接入、数据传输、IP电话等业务,电信企业先行开展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接入业务,我市具备了三网融合深入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电子政务建设初具规模

  “国产化、集约化、一体化”的德州电子政务建设模式,走在全国前列,获得了工信部的高度重视和推广,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核高基”项目。建设了全市统一的2400平方米“市电子政务中心机房”,搭建了横连市级四大班子及市直各部门(单位)、纵接省市县三级的电子政务内网。建成了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移动、联通、电信三条线路并行使用,出口带宽达2.5G,市级部门覆盖率达100%,县区覆盖率达77%,乡镇覆盖率达41.3%。构建了以“中国德州”政府门户网站为核心,以全市13个县市区政府网站、83个市直部门(单位)网站和420个县直部门、乡镇(街道)网站为子站的网站群体系,为公众和企业提供“一站式”信息公开和网上办事服务。搭建了全市统一的数字认证体系平台,在政务网站群、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监察等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城市运管智慧化亮点突出

  大力推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编制《“智慧德州”顶层设计和行动方案设计》,推进“互联网+”助力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数字化城管系统实现了对城市部件和事件的全面监管和处置,有效提升了各部门处置城管案件的协同联动能力。全面推进视频监控全覆盖工程,建设整合各类监控探头65500多个,目标平均覆盖率达83%,极大提高了全市社会治安综合监控能力。通过市应急指挥平台和移动指挥系统的建设运行,实现了城管、公安、交通等部门的视频资源共享,有效增强了突发事故的应急响应能力。建设了市药品安全信息服务平台和市基本药物生产动态监控系统,初步实现了对药品生产、流通、销售环节的有效监管。建设了市防汛抗旱指挥调度中心和市、县两级防汛视频会商系统,系统建设效果达到了全国先进水平。在清洁能源接入与微电网运行控制、智能变电站、配电自动化、电能质量监测与治理、智能用电等方面推进智能电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推进德州市国土资源“一张图”和共享化工作,建设完成了德州市地籍信息共享平台、档案管理系统和“数字德州”地理空间框架,有效提升了国土资源的信息共享、行业监管和综合服务水平。

  (四)民生服务信息化成效显著

  社会信息化成效显著,公共服务逐步延伸到基层。建设了集电话、短信、网络于一体的12345市民热线,覆盖市县乡村四级,形成了“一号对外、集中受理、分类处置、统一协调、各方联动、限时办理”的工作机制,月受理民生需求近5万件。建成“四级贯通、上下联动”的12343社区便民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和城乡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为群众解答民政政策、投诉办理,为社区居民和居家老人解决生活便民服务。搭建了全市百兆教育专网,建成全局总控、分级管理、充分授权的全市三通两平台,全市1000余所中小学全部接入教育专网宽带网络,实现网络教研、电子备课、视频会议、高考监控以及全市范围内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医疗卫生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全市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HIS)建设快速推进,HIS建成率达84.6%,部分医院实现了远程医疗惠民服务、无线移动查房和院内就医一卡通等信息化服务;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78.6%,全面实现了新农合报销网络在线审核、即时结报和有效监管。社会保障信息化稳步推进,建设了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障综合管理系统、社会保险数据库和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有效实现了社保信息的共享共用和协同管理。

  (五)信息化促进新兴业态快速发展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培育信息消费规模。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成为重点项目的支柱,重点培育了乐陵、齐河、庆云、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四大电子商务中心(园区);齐河济铁省会物流城、济铁平原物流园、德城永兴公路港、齐河国际陆港及保税物流中心等四大交通物流中心(园区);电梯物联网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制冷设备检验检测服务中心、黄三角调味品、节能环保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四大科技服务中心。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在采购、销售等方面的带动作用,以产业链为基础,以供应链管理为重点,整合上下游关联企业相关资源,促进企业间的业务协同。电子商务交易总量稳步增长,21家企业入选省级电子商务企业,涌现出实华化工、禹王实业等一批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德州电商孵化器电子商务产业园项目启动,德州网络交易市场创业示范基地正式运营,国际地理标志产品电子商务企业总部基地项目落地,原产地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成运营。黄河商品交易市场等大宗农产品在线交易平台初具影响力,中盛物流成为国内化工物流领域服务客户最多的互联网企业;涌现出德州利民网、“齐河本地生活”微信平台等一批基于本地生活服务的O2O平台。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业互为促进,快递市场发展到顺丰、“三通一达”等59家大中型快递企业群起发展的局面,从业人员超过2300人,业务量以每年50%的速度递增。行业组织逐步健全,德州市电子商务促进会、网商协会、微商协会相继成立,出台了《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的重点方向,电子商务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后发优势明显。201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700亿元,B2B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450亿元,比上年度增长42%。

  (六)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速发展

  紧密结合我市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以“宽带乡村”示范工程和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试点为依托,推动光纤网络和高速移动网络向农村腹地延伸,实现全市行政村光纤网络全覆盖,4G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0%以上。根据国务院《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中把德州建设成京津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的要求,实施“互联网+农业”示范工程,建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实现农产品的网络销售、网络监控等信息化服务,提供安全、优质、可追溯的农产品。同时,利用德州市农业优势,建立大宗农产品交易中心。大力发展以农村电商为主的互联网营销模式,目前有4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触网”,年交易额在2亿元以上,其中禹城禹王公司、夏津恒兴油脂、武城古贝春集团、中椒英潮辣业有限公司4家企业年网上销售额达到2000万元以上,均占本公司年销售额的3%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有5家已经开展网上营销,年电子营销额300万元,占本合作社全年总交易额的75%以上。建成了德州电子商务产业园、乐陵市电子商务产业园、夏津乾元易农电子商务产业园。齐河入选“山东省电子商务示范县”,与夏津、陵城成为阿里巴巴“千县万村”县。庆云县全力打造“北方电商之都”,已建成5个乡镇电商创业园,重点培育了11个电商专业村,其中崔口镇后程村全村电商交易额突破1000万元。

  (七)信息消费和智慧园区试点培育效果明显

  “智慧宁津”项目建设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宁津县政府与好品山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宁津)实木家具城”电商平台框架搭建完毕,山东首家区县手机融媒体平台“智慧宁津”正式上线、全省首家京东帮服务店宁津店、苏宁易购服务站宁津站相继落户。全县23家规模以上重点企业全部建立网上销售平台,富士制御电梯公司的电梯远程控制系统等物联网应用项目日益广泛。全县注册电商、微商等网商3000多家,带动私营企业创业681家,新增家具、网带、板材等特色产品淘宝村5个,初步形成了网络+公司+农户的新型创业模式。获得省级信息消费试点县专项培育资金50万元。我市资通综合物流园区、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入围智慧园区试点,试点批复以来,编制完成了试点培育实施方案,经济技术开发区立足国家级开发区定位,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建成了企业服务中心、高技术企业孵化中心、电子商务创业大厦等服务平台;资通综合物流园按照国家海关监管场站建设要求,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我市首家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中非跨境电商平台正式运营。

  (八)“两化融合”推进特色产业智能制造深化升级

  以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为契机,以“三个一百”工程企业为主体,以《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国制造2025》等文件精神为指导,以新能源、中央空调、生物技术、体育用品等特色工业园区、产业基地为载体,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的原则,扎实推进两化融合工作。通过聚焦重点产业、骨干企业、重点项目、产业基地,大力实施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机器代人、工业云等系列“互联网+制造”工程,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各层面的应用、渗透和融合,促进制造业生产模式向敏捷化、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37个项目列入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重点规划项目,30个项目列入省两化融合“四个一百”工程,5家企业被工信部列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1家企业被工信部列入贯标咨询服务机构。2015年底,我市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有28.2%的企业处于起步阶段,52.6%的企业处于单项覆盖阶段,15.9%的企业处于集成提升阶段,3.2%的企业处于创新突破阶段,我市企业的两化融合正从单项覆盖阶段向集成提升阶段跃升。

  当前我市信息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①全市信息化建设相关规章制度、标准规范还不完善,统筹协调推进能力需进一步强化;②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水平低,业务协同能力不足,信息资源价值未得到充分挖掘,缺乏有效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③城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能力仍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县市和绝大部分乡镇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偏低;④两化融合深度不够,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⑤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人才匮乏,信息化建设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十三五”信息化规划目标、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为主线,紧密结合德州市产业优势与区位优势,以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为着力点,以实施智能制造为突破口,积极落实“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互联网+”系列工程,深化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打造工业企业集聚创新、农产品绿色安全、政府廉洁高效、信息高度惠民的幸福低碳城市品牌。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充分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区域协调发展新形势,在实施转型升级和主动发展中,实现信息技术与核心产业的融合发展,使信息化成为提升城市功能和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的核心动力,基本建成信息基础设施先进完备、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政府决策高效科学、城市管理精细智能、民生服务均等便捷、产业创新集聚发展的“智慧德州”。

  1.通信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推进国家“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全市互联网出口带宽超过2T,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超过80%,3G/4G移动电话人口普及率超过85%,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服务便捷、高速畅通、技术先进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紧密结合产业基地建设实际,大力实施“互联网+”产业,推动工业、农业、服务业转型升级,信息消费、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快速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在智慧园区、智能工厂建设等方面探索创新,发挥先进示范引领作用,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75,综合集成水平企业占规上企业比重达到5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5%。

  3.公共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全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基本实现互联网业务全覆盖,逐步实现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应公开的政务信息网上公开率达到100%,9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和80%以上的公共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

  (三)重点任务

  1、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夯实发展基础

  (1)建设高带宽网络基础设施。以宽带提速和网络融合为重点,加快构建泛在、高速、融合、安全的下一代综合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大力推进“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加快4G网络的建设和应用,加大公共场所WIFI覆盖力度,进一步提升网络支撑能力。

  (2)引导行业级数据中心建设。循序推进各行业、各领域的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共享化工作。引导各行业、各领域形成布局合理、安全可靠的互联网数据中心,按照集约共享的建设原则,鼓励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通信网络、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进行集约化建设。

  (3)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严格执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强化信息安全认证、监督检查风险评估,提高信息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网络信任体系建设,推动电子签名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加强重点领域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规范重要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营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安全工作,加强网络经济活动中违反信用行为的惩戒制度建设,确保重要信息系统和基础信息网络安全。

  (4)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大力推动高清智能视频、传感器、无线射频(RFID)、微机电系统(MEMS)等物联网技术与产品在城市管理、能源传输、供水排水、交通运输、水文水利、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城市基础设施中的广泛与深入应用,逐步形成遍布全市的基础设施感知网络,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感知化、智能化水平。

  2、深化政务信息化应用,提高政府服务管理效能

  (1)完善政务基础设施支撑环境。利用云计算技术升级改造德州市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加快建成全市统一的政务云计算中心,为全市政务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支撑能力;建设完善涵盖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电子政务内外网,提高电子政务网络带宽,推动电子政务网络向下延伸,构建全市深入社区和所有企事业单位的统一的政务网络;拓展市、县(市、区)两级网络业务应用,鼓励、推动各级政府单位利用政务网络开展信息化建设,拓展政府管理与服务的覆盖范围。

  (2)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共用。加快建设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和共享数据库,建立健全信息资源标准规范体系和共享交换机制,加强对政务信息资源采集、存储、共享、安全等环节的管理,满足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需求。加快建设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积极推动政务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充分挖掘信息资源价值,促进信息惠民、强政。

  (3)深化政务协同智能应用。以统一的电子政务云平台、城市公共信息平台为应用支撑,统筹建设和完善跨部门、跨领域的政务综合协同系统,推动各部门依托应用支撑平台建设和部署业务系统。进一步丰富政府门户网站内容,增加网上办事服务事项;推进政务服务流程优化整合,逐步实现全市行政审批、行政许可类业务通过门户网站一站式受理;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丰富网上在线服务渠道,加大政府网上服务与信息公开力度。深化“科技防腐”工程建设和应用,推行行政处罚、行政征收、公共资源交易等网上办理和在线监察,打造阳光型政府。

  3、创新发展智慧经济,提升产业核心竞争能力

  (1)全面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大力推动两化融合试验区、试验园区建设,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促进制造业生产模式向敏捷化、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开展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工程,在协同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改造、系统应用创新等方面开展应用试点。以市装备制造、绿色化工、纺织服装、农副产品(食品)深加工、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龙头企业为重点,推广应用数字化控制技术,加快装备智能化,推进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等为特征的生产过程和制造工艺的智能化,促进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集成、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的集成应用;支持龙头企业建立行业数据库和专业知识库、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信息系统,开展协同设计与制造、信用支付集成等,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以成长型中小企业为重点,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业控制系统、精细化生产管理系统等信息化手段,推进中小企业信息技术改造;面向中小企业搭建软件研发、工业设计、高端制造、虚拟制造、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等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利用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深入应用,以建材、石化、造纸、煤炭、电力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为重点,推广精细化、柔性化生产管理技术、资源回收利用技术、能源管理体系(EMS)、合同能源管理(EMC)等,提高生产精确度、工作效率、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建立健全主要污染物排放监测和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监测和评测体系,强化企业节能减排能力。

  (2)以信息化促进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发挥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供应链协同运作,提高产业链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支持大型企业向行业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发展,鼓励本市中小企业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和服务,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应用。重点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传统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在物流园区推广使用自动化、智能化的物流设施设备,提高物流作业能力和效率,促进信息技术应用与现代物流发展的融合创新,鼓励发展新型物流业态和服务模式。加强跨行业的物流信息共享,建成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物流信息数据库、应急物流信息化调度指挥工程,建立完善行业性、区域性的公共物流信息服务体系,推动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加快传统服务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推动百货、连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和商业智能系统,加快旅游、会展、酒店、餐饮等服务信息化,推动房地产开发经营、中介和物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网上购房、租赁、拍卖和评估等新型服务,提高传统服务业服务水平。

  (3)以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实施“金农工程”,推动全市利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与农资流通领域扩散,提高农业集约化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生产信息化,以大田作物、设施农业及高效特色农业等为试点对象,在优质小麦、玉米优势产区试点应用3S等信息技术,在西部棉粮菜区、中部粮菜棉牧渔区、东部粮棉果菜牧区试点应用智能控制、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围绕农情监测、精准施肥、智能灌溉、温室智能管理、病虫草害监测与控制等领域,提升农业生产的自动化、精准化和集约化水平。全面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企业管理等环节的广泛应用。在农产品和农资流通方面,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鼓励涉农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扶持一批县域经济特色网站,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物流、销售环节的应用,实现供需对接,积极推动订单农业。

  (4)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德州市生态科技城建设为契机,加大招商力度,引进一批物联网、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3D打印等相关企业,积极扶持本地智慧交通、智慧家电、智慧社区、智能建筑及信息安全等产业,实现智慧产业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相互促进。积极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工业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支持工业企业二三产业剥离,发展高档数控系统、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工业组态软件等高端工业软件,面向行业开展服务。加快发展信息系统集成、工程监理、项目咨询、安全评测、专业培训、电子认证服务等行业,着力培育动漫、游戏、数字媒体等新兴数字内容产业。加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及专业化建设,支持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4、加强信息惠民力度,实现民生服务普惠便捷

  (1)拓展医疗健康领域智慧化应用。依托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构建覆盖全市的医疗卫生城域网,向下实现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农村卫生室的网络接入。建立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以“居民健康卡”为载体,推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建设,逐步建立区域内所有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信息共享的居民健康档案信息交换机制,推进共享相关医疗信息。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推动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等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建设智慧化医院,加快电子病历、区域医学影像共享系统、远程影像诊断系统等临床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协同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广远程医疗、居家医疗,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2)深入推进社会保障智慧化。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促进跨区域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共享,为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异地居住退休人员管理、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和结算等提供信息化支撑。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发布、需求预测、跟踪监测和失业预警等信息化建设。全面发行和应用社会保障卡,逐步推进社会保障卡与新农合卡的集成整合,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覆盖到市县、镇、村三级,实现全市居民一人一卡。

  (3)提升教育和文化信息化惠民服务水平。依托市级电子政务网络资源,完善德州市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工程,推动“校校通”建设,实现市区所有学校的无线网络覆盖。发展一批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开展智慧校园试点建设,深入推进教育管理、招生考试和教育公共服务信息化,构建高效的教育管理、决策和服务体系。推进数字化学习创新、现代远程教育和数字教育进社区,建设内容丰富的电子化学习平台。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文化休闲活动,推动地域特色文化的提升。完善可视化文化资源库建设,加快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进程,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档案馆、电子阅览室等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利用数字报业、网络杂志、数字电台、网络电视等新的传播形态,促进德州文化的对外宣传和推广。

  (4)强化社区和农村的信息服务能力。配合“两区同建”工作进程,积极推进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促进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在社区和农村服务中的融合应用,发展社区电子政务服务、智慧物业、智慧养老、智慧家居、社区电子商务和农村信息服务,使居民生活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广应用“221信息平台”,提高“三农”工作行政管理与科学决策水平,整合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等信息服务站点资源,加强面向农民的信息化培训,提高农民获取信息服务的能力,实现数字均等化发展。

  5、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城市运行精准高效

  (1)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深化拓展城市网格化管理,逐步形成以社区为单位、全市统一的社会管理与服务网格体系;建设城市部件基础数据库,提升城市管理基础数据的智能化采集能力。全面理顺城市地下管网的管理机制,推进自来水、电力、燃气、排污、通信及综合管线等管网信息的采集和综合集成,逐步实现地下管网的三维可视化管理。升级和完善数字城管功能,逐步形成跨部门、多级协同的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平台,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监管、执法和决策分析的一体化管理水平。强化空间地理信息在城市运行中共建共享的基础作用,形成全市一张图,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地理信息支撑。依托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平台,鼓励和引导市民通过语音、微信、微博等多种信息交互渠道,参与城市管理,创新管理模式。

  (2)推进交通管理信息化。推进物联网技术在浮桥、涵洞、治超站点等交通基础设施中的广泛与深入应用,提升对城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在线实时感知和智能控制能力。进一步强化交通信息化对综合交通组织、运行、管理的支撑作用,建设和完善各类交通业务信息化系统,构建以道路交通为基础、公共交通为核心、对外交通为外延的智能交通框架体系,为公众、交通运输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综合的、动态的、交互的交通信息服务。

  (3)推进安防与应急指挥信息化。大力推进视频监控全覆盖工程建设,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视频资源,实现全市视频监控信息共享共用。加快推进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应急指挥重点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城市公共安全综合防控水平。加快建设和完善全市统一的应急决策指挥平台,推动与公安、安监、卫生、水利、环保、气象等部门应急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多部门协同综合指挥调度,增强城市安全防控与应急联动能力。

  (4)推进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监管信息化。推广智能计量器具、物联网产品等在水、电、气、暖供给领域的使用,建立健全全市节能减排综合监测体系,完善建筑能耗监测网络,实现科学合理的均衡节能控制。积极推进智能电网建设,重点推进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等环节的智能设施建设与自动化改造,加快智慧电网应用试点建设,提升城市电力建设智能化水平。建设和完善覆盖全市的重点污染源和环境质量监控网络体系,加快推进环保核心业务的全面信息化,提升环境综合监管效能。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覆盖城市主要河道、水库等水利设施的水情信息智能采集和监控网络,加快推进水资源管理和优化配置、饮水安全、防汛抗旱减灾等应用系统建设,构建覆盖全面、动态监测、科学决策的水利智能应用体系。

  (5)推进市场监管信息化。加快建设全市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以工商、税务、质监等行政部门相关数据为基础,逐步健全个人、法人信用数据库及网络查询体系,实现信用数据共享与集成;逐步在市场准入、监管执法、行业自律、消费维权等方面开展信用信息查询与信用报告应用,使社会信用信息利用成为市场监管的重要手段。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信息平台,提高住建、税务、工商、质监、食药监、卫生、银行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与执法协作水平,增强市场信息披露力度,提高协同监管能力。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强化食品药品电子追溯,建设食品药品经营企业基本信息数据库和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数据库,构建食品、药品全流程安全监管体系。

  三、推进“十三五”信息化工作主要措施

  (一)完善信息化发展环境

  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宏观协调与管理,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化对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引导和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全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重大政策和事项的决策部署,建立信息化工作绩效考评体系,加强信息化工作的考核督导,建立信息化专家咨询制度,强化项目建设专家咨询作用。注重解放思想,打破信息资源的行政性垄断,坚持政府信息资源社会化应用的发展理念,按照综合开发的利用原则,积极鼓励企业及社会信息服务机构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我市全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坚持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机制。一方面加大政府对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的资金支持,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性的支撑。财政应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支持政府信息化建设和运行项目、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和维护项目,对重大公益型信息工程给予政策导向性投入。另一方面要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建立多渠道融资、多元化投入、多形式运营的有效运行机制,鼓励和吸收各类企业及民间资金投资信息化建设,发展多元投资主体,推动我市多元化资本市场建设。建立我市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使技术市场成为加速技术、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有效结合,为技术型企业、各类风险投资机构提供多元化融资、投资渠道,运用市场机制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人才资源和资本有效流动的载体平台。

  (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依托各类园区和重大项目,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积极开展首席信息官(CIO)试点工作,为建立持续稳定的CIO制度做好充分准备。积极推动高等院校和重点企业成立校企合作信息化培训联盟,建立大学生实训基地,培养行业实用性人才;切实尊重和保护信息化人才合法权益,完善激励机制,着力创造良好的创业、工作和生活环境,建立人才的更新知识、培训交流的机会、平台和载体,加强人才的培养、储备、流动和配置,完善高级人才选拔任用、户籍管理和社会保障等政策,不断改善人才积聚的软硬件环境,建立调动信息化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信息化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促进信息化基础人才队伍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强化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强化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在安全保障技术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安全保障管理体系建设,形成完整的信息安全管理体制、信息安全技术流程、信息安全教育计划以及相对完善的安全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正确处理好信息安全与应用的关系,要加强信息安全的宣传教育,执行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严格落实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安全防护措施,特别是要加强党政机关、金融、财税等重要领域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防范。要加强全市上网信息的管理、审核和监督,规范信息服务机构行为,营造健康安全的信息网络环境。同时,要克服过分重视安全而阻滞信息化推广应用的问题,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共享两者的关系。

  (五)扩大宣传与对外合作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舆论引导,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举行各类活动,宣传有关信息化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调动个人、家庭、社会团体学习和使用信息化技术的积极性,提高全民信息化素质。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信息产业企业到我市投资建厂、建立研发机构。组织召开全市的信息化工作会议和信息化专题讲座,开展信息化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推广信息化工作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信息化、参与信息化的良好氛围。

  德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德州市各县(市区)政府、市直各单位联合承办德州市电子政务办公室规划设计并技术实现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